央行大放水难解需求弱 中国经济继续下行

最新研究报告称中国经济将继续下行,预测今年前三季度6.7%,第四季6.5%,明年可能低于6.3%。影响因素,贸易战并不是主要原因,企业税费负担过重、个人被房地产压的无力消费才是主因,而且还有一个大问题:政府基建投资也进入了流动性陷阱。

【希望之声2018年10月13日】(本台记者郑清源综合报导)日前,中国社科院给出了当前经济分析,预测中国经济将继续下行,全年GDP增长6.6%,明年可能低于6.3%。海通证券的一份最新宏观报告也指出,目前是供需两弱,将导致第四季度经济将继续下行。

显然,央行四次大放水,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年初就存在的需求和投资下降问题。

从影响因素分析看,专家们认为贸易战并不是主要原因,这带来的目前还主要是信心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影响。相反的,企业税费负担过重、融资困难和融资成本过高,房地产导致居民债务高企、消费乏力等,才是经济下行、债务危机频发的主要因素。导致上半年投资严重不达标的主要因素政府基建投资,疲态难改,分析指也可能已进入流动性陷阱。

一、中国社科院:GDP第四季度6.5%,2019年6.3%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与中共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共同举办的“NAES宏观经济形势季度分析会“上,与会专家学者预测,2018年前三季度中国GDP累计增长6.7%,全年经济增长6.6%左右。

对2019年的预测,他们比较悲观,认为“在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后”,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才能达到6.3%。

二、海通最新报告:供需双羸弱。证明今年以来央行4次放水收效不佳

早在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专家们就预测今年将出现经济下行,需求不振是主因。为解决经济增长问题,今年以来,央行四次开闸放水。

但是从海通证券10月12日最新发表的一份宏观经济数据看,供需呈现的是双下滑趋势,放水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232-600x400.jpg房地产和乘用车两大类需求双双下滑,数据来源:海通证券

在这份名为《需求仍是症结—实体经济观察第38期》里,研究人员指出“需求羸弱仍是症结”,主要包括:

标志生产景气指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中采、财新制造业PMI双双下滑; 需求端,9月地产、汽车销量增速双双下滑;国庆黄金周期间,零售、旅游、电影票房收入增长,但是增速全线下滑; 生产端,虽然粗钢产量有所反弹,但与施工相关的重卡、挖掘机销量增速再创新低,而发电耗煤增速也仍趋下行。 第四季度,“供需双弱、经济下行的格局料将持续”。

三、造成经济下行的因素:贸易战不是主要原因,企业负担过重、高房价拖垮了居民消费才是主要原因

究其根源,海通报告认为有:一方面,老百姓没钱买、房子现在卖不动了,(原文有些晦涩,叫做“前期地产投资虚高”)、政府投资也大大减少(“基建投资滑坡”),对当期生产性需求形成拖累。另一方面,居民举债购房挤出消费,导致居民消费下降。

中科院报告则认为,国际经济分化、美联储加息、中美贸易争端升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经济风险加大,导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与金融风险上升。认为如下几个突出问题需要重点关注:

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影响明显加大; 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更加突出,企业用工成本持续显著上升,企业实际税费负担普遍加重,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有所加剧,综合融资成本抬升, 上游原材料价格短期内大幅上涨,压缩中下游企业利润空间;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下滑态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居民消费增速持续放缓,消费实际增速低于GDP增速; 部分沿海经济大省经济下行压力凸显。

上述问题,与今年以来经济学家们分析的一致,如:关于企业税费,著名经济学家盛洪大声疾呼“中国的宏观税负已经高到了可能会使我们经济走向崩溃的边缘”;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认为,中共行政化去产能,偏重给国企盘踞的上游企业加价,导致中下游产业链民营企业利润空间被挤压严重。而高房价挤压了居民消费,则早已经是共识。

“部分沿海经济大省下行压力凸显“,也与记者日前采写的《中国经济凶险超乎想象十多年崩而不溃或已经到头》一文中中引用的民间研究者对广东、浙江和江苏三省真实经济运行数据的分析相符合。

因此,对于贸易战,专家们认为“对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影响明显加大”,即目前并不是主要原因,目前只是相当于给本来就虚弱的经济来了一场冷风。

四、经济增长进入流动性陷阱,放水难以提振经济

中科院的专家们还给出了应对经济下行的解决方法,认为“提振信心和稳定预期至关重要”。还给出四大项具体政策建议,包括:

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确保货币政策有效传导至实体经济; 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著加大减税降费力度; 适度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努力释放民间投资新活力; 统筹把握稳增长与去杠杆平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上述四项建议能不能被采纳、以及有效性,目前并不被专家们看好。

关于专家们提出的第1条,让央行投放的钱进入实体经济,并不乐观。今年七月面对经济下行,央行和财政部互怼,看热闹的吃瓜群众里的经济学者们分析指现在中国经济进入了流动性陷阱,即现在存在的问题,不仅是有以前那样放水的钱主要进入了房地产,而更是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流动性陷阱(又名凯恩斯陷阱),即投放再多的货币,也不被用来投资。

今年至今,央行四次降准,投放市场基础货币超过2万亿(其中仅第四次就新增7500亿元),但是从年初就存在的投资不振,并没有解决。其中,从很多债务违约的上市公司的数据看,新增贷款很多进入了偿还以前的公司债务或者利息了。第四次央行放水,央行答记者问,说“而余下资金则与10月中下旬的税期形成对冲”,被解读为借钱给企业交税(原话是“借给企业弥补因税费增加而导致的资金短缺”),也就是说央行对流动性问题严重性心知肚明。

关于减税降费的建议,尽管10月7日财政部部长刘昆声称今年要降低1.3万亿,但是外界也一直认为,历史上中共政府每一次减税的结果,都是政府的财政收支又大幅提高了。在政府年初就喊要给企业和个人减税的情况下,前8月个人所得税收入破1万亿 同比增21.1%,2018年1-8月财政收入同比增长9.4%,都远超GDP增速。网络评论很直白:如果大规模减税降费,那么多的关于和二奶谁来养呢?

五、中国政府基建投资也进入了流动性陷阱

中科院专家们给出的第三条建议,是让政府增大基础建设投资。但是专家分析,现在政府投资进入了流动性陷阱,未来也很不乐观。

外界分析,基建投资今年一路下滑,增速从前2个月的16.1%逐月下行,直到7月份的5.7%,拖累了今年的固定投资数据,导致了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的投资跑不动了。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指出“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并采取了各种积极行动,包括加快项目审批、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为项目创造条件等。八月份底,中共政府破天荒的将地方债风险权重降为0,让商业银行加速购买地方债,全年将达4万亿元。

8月初的《财经》一篇文章曾经乐观的认为“特别是在资金来源较为宽松的背景下,预计下半年基建投资会有明显的恢复性增长。”“据测算,8-12月新增专项债流入基建资金总量约7200亿元,由此拉动的基建总投资可能达4.3万亿元。”

然而,从10月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信息看,效果并不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下滑态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个中原因,国盛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刘郁的话很有代表性:“考虑到施工进度问题,不会全部计入当年基建投资。”

但是,旅美政经评论人士秦鹏认为不是这样简单。他认为不仅是企业和个人投资有流动性陷阱,投放给政府的基建投资资金也会有一个流动性陷阱问题,现在恐怕已经进入了这个陷阱中:

“一方面,现在政府收支失衡情况应该比表面上的严重。考虑到今年经济下滑程度远超官方给的数字,这必然会降低地方政府的一般财政收入和卖地的收入,至少远低于预期。但是,我们都知道,地方政府每年快速增长的支出却是刚性的,很难降低。今年以来更多政府出现工资都发不出,多起地方债违约,中国政府还发文允许城投债破产,所以地方政府入不敷出的问题恐怕比外界想象的严重。”

“另一方面,现在地方债务包括城投债,总规模可能高达60-100万亿,大都是投入了铁公基,不产生利润、几乎不创造新增流动性,新增的地方债除替政府填补支出缺口,很大部分可能被用来还利息了。并没有真正进入基建投资。这是政府投资的一种流动性陷阱。”秦鹏认为。

 

责任编辑:宋月

(转载请注明希望之声)

Source link

« Previous article eBay最新蓝海产品分析报告:这七类产品是潜力股
Next article » 把蜂蜜倒在萝卜上,竟有这个效果!一用一个准,收好用得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