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9月社融数据虚胖难掩实体经济疲弱
中共央行最新公布的社融数据大幅超出市场预期,原因是将地方政府专项债纳入统计口径。此举引起媒体和业界关注。有分析指,此举令数据虚胖,但难掩实体经济融资疲软的现实。目前,实体经济融资环境日趋恶化,尽管中共推进宽货币政策,由于经济下滑,资金在银行间淤积,实体经济难以受益。
【希望之声2018年10月17日】(本台记者賀景田综合报导)中共央行最新公布的社融数据大幅超出市场预期,原因是将地方政府专项债纳入统计口径。此举引起媒体和业界关注。有分析指,此举令数据虚胖,但难掩实体经济融资疲软的现实。目前,实体经济融资环境日趋恶化,资金在银行间淤积,实体经济难以受益。
中共央行将地方专项债纳入社融统计口径
10月17日(周三),中共央行公布数据显示,9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21万亿元人民币,环比增加2768亿元。这是央行从当月起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在9月社融增量22054亿元中,包括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增量7389亿元。
路透报道认为,中共央行将地方政府专项债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口径,支撑9月社融增量表现抢眼。分析人士表示,9月表内新增信贷及地方政府债发行为经济稳增长提供助益,但数据整体结构性改善仍不明显,未能提振实体经济融资需求。
招商银行研究院分析师刘东亮认为,不能寄希望于专项债持续高增来拉高新口径社融,整体来看,9月社融数据对改善市场风险偏的作用好可能有限。
中航信托宏观策略分析师刘长江也认为,目前经济下行压力未见明显缓解,信用环境仍然偏紧。
社融数据虚胖难掩实体经济融资疲弱
对于中共央行9月新增社融数据大幅超出市场预期的结果,中信证券明明研究团队认为,央行将政府专项债纳入社融统计口径,使数据虚胖,此举可能会使未来财政和货币的边界变得越来越迷糊,会对国内的经济周期和资产价格带来深远的影响。
明明表示,剔除统计口径调整因素,即扣除本月计入社融口径的7389亿元专项债,2.21万亿的新增社融实际只剩1.47万亿,不仅低于Wind统计的市场预期值,也环比低于8月的1.52万亿,社融统计口径调整难掩实体经济融资疲弱的现实。
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分析称,央行的意思可能是,银行原本可以将7389亿的资金用于支持实体,但现在拿去配置了地方专项债,由地方政府去做基建或其他项目来代替非金融企业部门来支持实体经济。
李奇霖认为,资金从银行给了地方政府后,究竟是否进入了实体,是否起到了提振经济的作用,这一点其实是很难去衡量的。
李奇霖表示,他统计了今年地方政府新发的专项债类别(截止9月末),发现在1.24万亿的总规模中,有5500多亿是用于支付增加土地储备的所需费用,对基建投资与实体经济并没有形成直接的提振。
企业融资环境更加恶化
陆媒《华尔街见闻》10月17日报道,受地方债密集发行影响,非金融企业债净融资较8月巨幅下降逾3200亿,企业融资环境较8月有所恶化,这或许是9月出现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单月信用违约潮的一个原因。
西南证券杨业伟称,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务管控和房地产融资限制抑制了实体融资需求,另一方面,资本金不足和资管新规降低了金融机构资金可投放规模。即使央行已经连续降准、金融市场流动性持续宽松,但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并不畅,实体经济资金面依然偏紧。
数据还显示,9月企业部门新增贷款7100亿元,同比多增2500亿元,主要是短贷和票据融资同比多增近1600亿元和1800亿元。企业中长期贷款9月反而同比少增800亿元,显示企业融资意愿依然偏弱。
李奇霖认为,由于严监管下的信用收缩,M1(狭义货币,即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一直处于相对较差的状态,企业的现金流状况有所恶化,企业可能只好选择采取在银行存入保证金用票据来暂时延迟大额支出的方式以进行周转。
但是,票据是短期资金,无法带来企业资本开支与投资的改善,宽信用也没办法依靠这种短期的资金来实现。
宽货币难实现宽信用
经济学家沈建光10月16日撰文表示,中国经济可能存在一个类似于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出现的“流动性陷阱”风险。这个风险的意思是说,由于经济不断下滑,仅仅依靠货币刺激,难以恢复企业活力。
沈建光认为,当前中国虽然货币政策宽松,但仍然存在资金在银行间淤积,很难流向实体经济的现象。
沈建光解释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在资金需求端。目前,诸多企业债务负担较重,利息成本增加,盈利能力下降,实体经济贷款需求疲软;其次,从资金供给端来说,银行以往更加青睐于将信贷资源配置在房地产与融资平台,而当前房地产项目信贷受限,基建投资虽然资金需求旺盛,但地方债务负担加重,且项目投资回报周期长,当前银行风险偏好较低,不愿意将钱借贷出去。
责任编辑:宋月
(转载请注明希望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