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投资的资金没着落 中共财政会“出血”?

为拉动萎靡不振的经济,中共高层再度将赌注压在基建投资上面。在地方债规模庞大、杠杆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融资成为中共棘手的难题。有中共体制内专家提议,这需要中央财政“出血”,承担更多公益类基建项目的资金安排,适度扩大赤字率。

【希望之声2018年11月7日】(本台记者賀景田综合报导)为拉动萎靡不振的经济,中共高层再度将赌注压在基建投资上面。在地方债规模庞大、杠杆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融资成为中共棘手的难题。有中共体制内专家提议,这需要中央财政“出血”,承担更多公益类基建项目的资金安排,适度扩大赤字率。

中共再度押注基建投资

路透11月7日报道,在中美贸易战持续发酵、内需低迷的双重夹击下,景气冬季正在逼近。中国今年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5%,增速创九年半低点;10月官方制造业PMI创逾两年新低,表明四季度经济下行压力日益加重。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中共近期出台一系列稳增长举措,主要押注到稳投资上。

10月31日,中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并对配套政策措施作了明确规定。

投资仍以补短板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为主,包括脱贫、铁路、公路、水运以及机场、水利等基建领域。但是,在防风险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庞大的基建投资的钱却没有着落。

专家:中央财政应该“出血”

11月7日(周三),在北京举行的中国金融40人论坛季度宏观政策报告会上,参会专家提到,面对地方政府捉襟见肘的财政收支窘况以及沉重债务压力,需要中央财政承担更多公益类基建项目的资金安排,适度扩大赤字率。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张斌表示,“稳投资是需要资金安排的。”

他以基建投资中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为例,这些项目相当部分有公共物品或者准公共物品特征,现金流不足以偿付本金和利息支出,而这些项目的预算内资金来源在全部资金来源中占比不到20%,如果不能为合理的、有公共物品或者准公共物品特征的建设项目找到预算内资金来源,或者是经济和民生发展受挫,中共财政部23号文件最终或只好放弃。

为应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共地方政府通过各种融资平台搞投资导致债务大增,而财政部出台23号文后,对地方政府债务和金融机构对地方政府的放贷都进行了严格规范,地方政府要搞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成了问题。

金融40人论坛季度宏观政策报告提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快速增长,2008~2017年平均增长率为29.3%,近五年平均增长率20.9%,2017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水平已接近40万亿元。

中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表示,地方财政压力很大,前期专项基金已投入的项目如果按现行政策很难持续,同时地方政府的融资难度也在加大。

她认为,“以前可以通过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以及银行借贷解决,但现在23号文下,项目的资金来源存在很大问题,想让地方政府走回头路都很难,银行也不敢给地方政府放贷啊。”

张斌认为,中央财政要敢于先吃亏,“比如加强社保征收力度和降低社会征收费用标准两者之间,如果先作前者再做后者,对政府而言更加从容,但过程中可能就挤死了大量企业,先做后者再做前者,政府可能并不需要付出更多,政策初衷得以更好体现。”

没钱了 地方政府拉民企投资

官媒《证券日报》11月2日报道,近日,天津、江西、广西推出36个公私合营项目(PPP),总投资735.25亿元;甘肃省定西市推介了40个PPP项目,总投资537亿元;陕西省西安市推介了36个PPP项目,总投资额1689.56亿元。

360金融PPP研究中心研究总监唐川表示,各地向民资定向推荐PPP项目,是要民间资本参与,目的是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

但北京荣邦瑞明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彭松彭松认为,PPP项目本身的收益率较低,民间资本参与热度较低,尽管政府大力推介,很多民营企业还是保持观望态度

近日,中共政策明确了稳投资的方向,但迫于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庞大的基建投资配套资金没有着落。

据中共国务院指导意见,要鼓励通过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转为合规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市场化方式开展后续融资。

不过,民营投行北京兰溪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江红10月30日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发表的文章提及,实际上,无论民营企业还是公有部门(国企、政府)现在都没有钱了,钱聚集在了极其少的部门或者个人手中。

责任编辑:宋月

(转载请注明希望之声)

Source link

« Previous article 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15项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发布
Next article » 乌镇“触网”这五年:在“虚实”之间遇见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