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鲁:政府应退出市场的主导地位
日前,体制内专家王小鲁在路透专访中表示,面对眼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困境,需要政府退出市场的主导地位,完成从“增长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功能转变,建立新型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希望之声2018年11月13日】(本台记者賀景田综合报导)日前,中国体制内专家王小鲁在路透专访中表示,面对眼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困境,需要政府退出市场的主导地位,完成从“增长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功能转变,建立新型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政府参与经济活动是失败的模式
路透11月13日报道,在研究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得与失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表示,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所谓中国特色道路就是政府深度参与经济活动,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包揽了几乎所有事务的决定权,但事实证明这种经济模式是失败的,中国是在转向市场经济后才取得了近40年高速增长的成就。
王小鲁认为,随着市场的发展,过多的政府参与越来越多显现出负面影响。
王小鲁解释说,“因为各级官员关心更多的不是经济效益,而是增长政绩、财政收入、城市外观形象等因素,投资失败亏损也不需要官员个人承担责任,不怕拖欠银行债务,因此各地政府投资和政府推动的投资往往具有赶浪潮、规模大、同步性和重复性强、不怕风险、不计成本的特征。”
这类投资行为导致了一轮又一轮的过度投资、重复建设,造成产能过剩、资源浪费、债台高筑,因此也挤占了市场资源,影响了民营经济发展。
中国近年来的严重产能过剩、房地产供给过剩、杠杆率过高等结构失衡现象,与此密切相关,尤其是2008-2010年期间地方融资平台超大规模举债投资,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
根据一些投资机构测算,中国宏观层面的债务杠杆率(非金融企业、政府、个人债务之和占GDP之比)已达到250%左右,处在高风险状态。整体杠杆率目前尚未由升转降,但2017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率从过去几年的11%-14%减缓到8.2%,杠杆率升速也明显减缓。
王小鲁表示,长期以来积累的产能过剩、效率下降、债务杠杆率过高等严重的经济结构失衡根源在于:长期货币宽松和大量政府投资造成的消费率过低、投资率过高,导致无效投资过多、产能过剩、效率下降、负债过度,而消费需求不足以支持经济增长。
王小鲁担心,在杠杆率切实降低之前,严重的金融风险尚未解除。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在经济景气下降时,如果为了应对短期困难而放松货币政策调控,重返放水的老路,去杠杆、降风险的努力有可能前功尽弃。
政府参与导致滥用职权、官商勾结和腐败
政府的参与还因为官员支配资源的权力过大,往往导致滥用职权、官商勾结、寻租腐败。
他认为,当前迫待推进的一项重要改革,是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配置资源,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要实现从“增长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变,建立新型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王小鲁表示,中国目前还只是个中等收入国家,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巨大,从体制到发展还有一系列重大问题亟待解决,目前正面临某些严重的挑战。
盛洪:中国需要约束公权力
英国《金融时报》11月12日发表对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洪的访谈文章。
盛洪表示,目前中国的改革目标应当是约束权力。因为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根子就在公权力不受约束。
盛洪在解释民营企业家积累个人财富面对公权力的威胁时表示,当你把企业做得很大的时候,就会有政府官员利用手中的公权力对你施压。比如要求获取企业的干股,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如果企业家拒绝,可能会被罗织出很多罪名,可以是黑社会罪,是非法集资罪,最简单的,官员可以派税务局去查你有没有偷税漏税。因为他手握公权力,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侵夺去恐吓,让你恐惧,你为了保护自己,只能拿出干股。而在法治国家,私有产权受到严格保护,政府官员没有任何理由、更不能滥用公权力去侵夺私有产权。
盛洪表示,人面对自私权的威胁是有办法去对抗的,但是面对公权就没办法。这肯定是最危险的,而且是最重要最核心的事情。
责任编辑:宋月
(转载请注明希望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