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欲成大事,先了心病,越是困境中,越是大悟时

曾国藩的恩师、前任军机大臣穆彰阿,送给曾国藩一张条幅,上书“好汉打脱牙和血吞”八个大字。可谓意味深长……人的成熟不是年龄,而是心态。

【希望之声2019年2月16日】(本台记者吴永健综合报导)咸丰四年(1854年),曾国藩的湘军练成出征。在与太平军的对垒中,第一场靖港水战中,湘军失利,太平军杀近,曾国藩情急之下跳水自杀殉国,但被部下救起,逃过一死。

靖港水战后,曾国藩率部取得了湘潭大战的胜利,连续攻克了岳州、武昌、汉阳等重镇。此时,曾国藩的恩师,前任军机大臣穆彰阿没向他表示祝贺,却送来了一幅意味深长的条幅,上书“好汉打脱牙和血吞”八个大字。

……

人的成熟不是年龄,而是心态。

那么,心的成熟不一定是遇到的事情多,而是对待事情的态度。

网文就分享过这个人物的心路历程,欲成大事,先了心病。

《道德经》就是一本根治心病的奇书,自古治愈无数能人,其中就包括曾国藩。

曾国藩大悟老子之道,改变了他为人处世的态度、脾性,助他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lao-tzu-project-gutenberg-etext-15250-6.jpg老子,清维尔纳(E.T.C. Werner,1864~1954)著书《Myths and Legends of China》中绘画(图片:维基)一、越是困境,越是大悟的契机

曾国藩年少得志,40来岁就做到五个部的副部长(侍郎)。后来以书生身份带兵打仗,平定太平天国,兴办洋务运动,成为晚清的中兴重臣,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缺少、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

因为少年得志,早年的曾国藩是一个愤怒青年,单线思维、唯我独尊、愤世嫉俗、矫激傲岸,做起事来手段单一、风格强硬、纯刚至猛、一往无前,因此处处碰壁、动辄得咎。他刚开始带兵办团练(杂牌民兵)时,完全看不惯湖南官场的老旧腐败作风,与长沙官场格格不入,与绿营军(国防军)矛盾重重,差点发生火拼。

在他最艰难的时候,他病了。那是咸丰七年,曾国藩在江西瑞州围剿太平天国的部队,但面临的是太平军气势仍旧恢宏,军事毫无进展,银钱陷于困境的局面;又有朝中的对手暗放冷箭诬陷;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其父在家乡去世。

在回家奔丧的途中,望着枯浅的河水,想起自己的满腔热血,却落得个四面碰壁、八方龃龉,几乎陷于举国不容的境地。

曾国藩回想这几年,除了痛苦,又得到了什么呢?论官职依旧只是个侍郎,想想自己,他不禁心灰意冷。

我们每个人都遭遇过这样的处境,有过这样的迷惑和愤怒。

这还没完,曾国藩居丧家中,咸丰皇帝又开了他兵部侍郎的缺,命他在籍守制。次年盛夏,湘勇捷报频传,胜利已现曙光,而他却像一个弃妇被朝廷冷落。于是他脾气越来越坏,病情愈来愈严重,心情愈来愈烦躁,尽做噩梦……

这段时间,他又从头至尾读了《左传》、《史记》、《汉书》和《资治通鉴》,希望从这些史学名著中窥测前人处世行事的诀窍,从中获取借鉴。但这些前史并没有给予他解开郁结的钥匙,反而使他更加痛苦不堪:前人循法而动成就辉煌,偏偏我曾国藩就不能成功!

在二弟曾国潢的陪同下,曾国藩来到碧云观拜访丑道长。丑道长对他说:“岐黄医世人之身病,黄老医世人之心病,愿大爷弃以往处世之道,改行黄老之术,则心可清、气可静,神可守舍、精自内敛,百病消除、万愁尽释。”并为他开了一纸治其心病的药方。

这个药方,正是《道德经》。

曾国藩早已熟背《道德经》,但从未有特别感受。在丑道长的着力推荐下,他关起门来再次一遍一遍读《道德经》。果然,在这样的状况下重读《道德经》,他觉得字字在心、句句入理,真有大彻大悟之感。

人总是要经历够了世事、到了一定时候,才能真正体悟一些高深的道理。在此之前,哪怕再熟也难解其中真意。曾国藩大悟《道德经》,自此开始了自己以及整个人生的脱胎换骨。

lossy-page1-800px-tseng-kwo-fan.tif-1-424x600.jpg曾国藩(图片:维基)

那么,他究竟从《道德经》中悟到了什么?

二、深悟水之七善,打下深厚心性基础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则有七善:

“居善地”,一个人要像水一样甘居下位,这是做人的智慧;

“心善渊”,人的心境要像水一样深沉渊默有深度;

“与善仁”,待人要像水一样友爱仁善;

“言善信”,说话、承诺要像潮水那样准时而有信;

“政善治”,从政要像水一样保持平衡,治理、管理要保持一碗水端平;

“事善能”,做事要像水一样发挥最大的效能;

“动善时”,行动要像水一样把握时机。

修心修身、做人做事的道理,全在里面了。

这七善带给曾国藩巨大的启迪。老子说“善战者不怒”,善于打仗的人不会发怒;“善胜敌者不与”,能够胜敌的人不会放弃;“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善用人的领导是谦下不争、以成就他人来成就自己的。

此后,曾国藩便一改过去锋芒毕露、舍我其谁的硬朗作风,精神状态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他自己说:“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退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意思是:上天久长永恒,而我所经历的只是很短的一瞬,所以当忧患、不幸、灾难到来的时候,应当容忍、隐忍,慢慢的等待这一切安定下来、结果清晰起来,而不要盲目冲动、鲁莽行事。

他还说:“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意思是:大地广大厚重,我所处的仅仅是很小一块,所以当遇到荣辱、利益之争的时候,退让而主动处于下势才是正确的做法,如此则不受其害、受人爱戴,舍小利而谋大局。

此后,曾国藩甚至努力包容那些官场生存者,设身处地体谅他们的难处,交往时极尽抚慰之能事,必要时还“啖之以厚利”。自古至今人的生存环境、遇到的各色人等都是差不多的,如何更好地身处其中以图成功是门大学问,这也是曾国藩的领悟对于今天的我们之价值。

三、反思过往,方明迂回之道、柔弱胜刚强

曾国藩当时研悟《道德经》,终于懂得这部出世的书,其中可以应用到入世的道理,老子认为“柔胜刚,弱胜强”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参悟天道以明大事、深彻天下为王的大智慧,包含在一句话里——“江河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曾国藩想起在长沙与绿营的龃龉斗法,与湖南官场的格格不合,在南昌与两位同僚的争强斗胜,结果呢?表面上胜利了,实则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又如参同僚、越俎代庖、包揽干预种种情事,办理之时固然痛快干脆,却没想到锋芒毕露、刚烈太甚,伤害了同僚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无形中给自己设置了许多障碍。

这些隐患与障碍,如果不是自己亲身体验过,是无论如何也设想不到的;它们对事业的损害,大大超过了一时的风光和快意。既然迂回、间接、柔弱的方式可以达到目的,能够战胜强者且不至于留下隐患,那么为什么不采用呢?

曾国藩少年时就熟记的 “大方无隅”、“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等话,过去一直似懂非懂,这时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些年来他在官场内部以及与绿营的争斗,其实都是一种有隅之方、有声之音、有形之象、似巧实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不是这样的,它要做到全无形迹之嫌、全无斧凿之工。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柔弱、柔弱,天下万事万物,归根结底莫不是以至柔克至刚。能克刚之柔,难道不是更刚吗?

曾国藩领悟至此时,曾兴奋地在《道德经》扉页上写下八个字:“大柔非柔,至刚无刚。”他心中的困惑、胸中的郁结自此烟消云散,整个人完成了涅槃重生。

四、再悟庄子,一心通明

读罢《道德经》,曾国藩又拿起《庄子》温习。这部他最喜欢的书,在经历过暴风骤雨冲刷后,才有了更多共鸣之处。他后来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说:“吾好读庄子,以其豁达足益人胸襟也。”

zhuangzi-8.gif庄子(图片:维基)

甚至,他还悟出最好的状态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如此才能心中豁达、胸有格局,方可立大事业。

曾国藩于是再次提笔郑重记下:

静中细思,古今亿百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当思一搏。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夜仅一榻耳,当思珍惜。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一毛耳,当思多览。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及者,不过太仓之粒耳,当思奋争。

老庄深邃的哲理如一架梯子,使曾国藩从百思不解的委屈苦恼深渊中,爬了出来。而且这架梯子还是通天之梯,爬出深渊后,曾国藩更顺着爬上了中国几千年来少有人抵达的人生巅峰。

五、大悟老庄,终成大器

曾国藩从此之后展现给世人的已经不是当年桀骜不驯的“曾剃头”。他为了让自己的学生李鸿章更好地发挥才干,甚至愿意让出自己的位置;为了联络旷世奇才左宗棠,他甚至愿意把自己比作雌,把左宗棠比作雄。

打败太平军之后,曾国藩毅然解散了他苦心经营的湘军,老子说的“上善若水”“利而不争”就是这种心态。

凭借于此,曾国藩成就了一番伟业——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进入仕途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整个清朝以一介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并在晚清剧变的政治环境中全身而退,去世之时获得清廷国葬的最高待遇。

同时,也很好地护佑和影响了家族后代。曾氏满门,平安度过了表面看似风光其实杀机四伏的政治险滩。“盛不过三代”是官宦显贵之家难以逾越的魔咒,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长盛不衰。

这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缔造,让后人看到了老庄智慧的博大深邃,堪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间宝典。

 

(本篇文章和图片经希望之声编辑制作,转载请注明希望之声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

 

Source Link

« Previous article 零下9℃“短袖哥”高空勇救男童 热心居民充当“人梯”
Next article » “阿里离职女高管”再发公开信回应 期权股票等多项证据自证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