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苏州一座古墓中藏着数千把剑,传世名剑“鱼肠剑”也在其中

剑池是位于虎丘山上的水池,水池狭窄,但两侧有峭壁,上方有石桥连通。自古即有传说,指阖闾葬于剑池,以铜剑陪葬,池因此得名。

【希望之声2018年9月24日】(本台记者李文涵综合报导)虎丘位于中国苏州古城西北角的虎丘山风景名胜区,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有“吴中第一名胜”、“吴中第一山”的美誉,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写下“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名言。

剑池是位于虎丘山上的水池,水池狭窄,但两侧有峭壁,上方有石桥连通。自古即有传说,指阖闾葬于剑池,以铜剑陪葬,池因此得名。

450px-sword-pond-tiger-hill-suzhou-2004-07-25-450x600.jpg虎丘山上的剑池(图片:维基/Rolfmueller)

虎丘原名海涌山, 据《史记》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虎丘得名始于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曾在此建行宫。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带兵攻打越国,在槜李之战中惨败,阖闾也身受重伤,不久后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夫差把他的遗体葬在虎丘山。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又一说为“丘如蹲虎”,以形为名。

阖闾的儿子夫差继承王位后,第一件事就是给父亲修建陵墓。据《史记》记载,当时征调了十万军民施工,并使用大象运输,穿土凿池,积壤为丘。灵柩外套铜椁三重,池中灌注水银,以金凫玉雁随葬,并将他生前喜爱的“扁诸”、“鱼肠”等三千柄宝剑一同秘藏于幽宫深处。

《越绝书》卷第二记载:“阖庐冢,在阊门外,名虎丘。下池广六十步,水深丈五尺,铜椁三重。澒池六尺。玉凫之流,扁诸之剑三千,方圆之口三千。时耗,鱼肠之剑在焉。十万人筑治之。取土临湖口。葬三日而白虎居上,故号为虎丘。”

这些剑中最为知名的则是鱼肠剑。维基百科介绍,鱼肠剑是春秋时期欧冶子所铸的中国名剑,是越王允常献给吴王僚的三把宝剑之一。鱼肠剑体积细小,更确切地说它是一柄匕首,其刃锋利,可连透铁铠三重。

善相剑的薛烛称:“鱼肠剑逆理不顺,不可服也,臣以杀君,子以杀父。”

后来吴公子光命专诸将此剑藏于烤好的鱼腹中,在献鱼时用以刺杀吴王僚公子。光即位,就是吴王阖闾,将此剑函封,永不再用。

从千人石上朝北看(请看下面图片),“别有洞天”圆洞门旁刻有“虎丘剑池”四个大字,浑厚遒劲。据《山志》等记载,此四字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后因年久,石面经风霜剥蚀,“虎丘”两字断落湮没。在明代万历年间,由一个名叫章仲玉的苏州刻石名家照原样钩摹重刻。所以在苏州有“假虎丘真剑池”的说法。后世也有人说这句话是暗指吴王阖闾墓的秘密。

640px-tiger-hill-suzhou-2004-07-25-600x450.jpg虎丘千人石,墙壁上有“剑池虎丘”四字(前面有游人部分遮挡)(图片:维基/Rolfmueller)

阖闾墓中葬有如此之多的名剑和宝物,怎能没人惦记呢?

几千年来,大陆除了极少数的墓地,其他基本都没有逃过盗墓贼的魔爪,很多文物都下落不明。然而虎丘山下的这座距今两千多年的吴王阖闾墓葬,虽然里面有几千件绝世文物,然而至今令人望而却步。相传,吴国灭亡后的数百年间都有人来此探宝求剑,结果都一无所获,这也让它更加神秘。

-3992-600x392.jpg剑池(图片:/Gisling维基共享资源 )

明朝正德六年(1511),曾经有一次剑池水干涸。当时的大才子唐伯虎、王鏊等人撰写了这样的文字:于池底发现北端有洞穴,疑是吴王墓门事。当即戽干池水,见石壁平直,池底平坦,以岩壁灰白色水痕为准,量至池底为1丈5尺,池北果有洞穴,内叠砌不同于本山岩石的石板四块。

上文是《苏州市志》记载1955年疏浚剑池时的发现,当时发现池东岩壁上有石刻2方,是王鏊、唐寅等撰写的1511年剑池干涸时的发现。

1955年这次抽干池水后在剑池北端最狭处发现一个“人”形穴,高约二、三米,可容一人单独出入,洞底横叠着三块石板,每块石板高约二尺半(约85厘米),宽约一米多,最上面一块已脱位,斜倚在下面的石板上。有人估计这可能就是墓门。

第二次抽干池水是在1978年10月,当时有人用手摸出洞穴北端底部横叠石板的厚度约16~18公分。二次都没有移动石板。

2008年6月,由于“剑池”水体的长期侵蚀和上端路面孔洞受雨雪长期冲刷,在苏州虎丘景区靠近剑池景点的“别有洞天”石拱门出现了基础沉降和驳岸鼓出现象,显现了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有关部门开始对虎丘“别有洞天”景点进行修缮加固等工作,一旁的剑池水也跟着抽干。这是第三次抽干池水,不过虎丘景区管理处工作人员表示此次只是出于修缮目的。这次有记者进去探寻。

虽然池水已抽干,但淤泥仍深过脚踝。池底较为平坦,仅容两三人并行,南宽北窄。往北走约摸三四十米,便来到一处狭长的三角形洞口,此处淤泥已没至小腿,洞口空间狭小,最多只能站两三人,光线很暗,需打灯照明。迎面处是五块石板,叠砌至顶,顶面另盖有一块石板。石板后便是传说中的“吴王阖闾墓”了,而记者刚刚所经之路便是“墓道”。

记者仔细观察发现,洞穴两边是略有凹凸却又总体齐整的褐色山石,看上去,西侧石壁应是天然形成,但东侧石壁则有经过火烧掘石的痕迹。面前这六块石板粗看类似,细看则略有不同。最下面一块更大些,质地和两边石壁类似,其余5块则都是青石,每块高约1米,宽约1.4米。石板上看不到有何字迹,只是从上往下数第3块上有圆形凸起。上世纪50年代,剑池也曾清淤见底,当时有人发现其中一块石板上有碗口大小的铁锈疤痕迹,想必便是此块石板。记者爬上去用手一摸,果然有粉末状东西掉下。

至于阖闾墓是否在里面,至今还是一个谜。

(几次记载的石板数不尽相同,可能与照明、石板与洞壁颜色差异不大、池水并非全干等因素有关)

 

责任编辑:文思敏

(转载请注明希望之声)

Source link

« Previous article 【杰森访谈】美国提出零关税 中共为什么不愿意?
Next article » 国新办发布《中美经贸摩擦事实与中方立场》白皮书